滨海新区的发展要经济和社会双翼齐飞
2015.10.27 21:57 滨海新区概念股
自2005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次年获批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滨海新区以其令人炫目的经济增长6年里,年均经济增长24%,不仅越过浦东,在全国除直辖市以外城市排名中,也由第21位上升到第9位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而滨海新区首任区长宗国英,始终在焦点中央保持着低调。尽管其长期海外工作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让外界评价为与滨海新区的气质很匹配。
在记者的专访中,宗并不是个喜欢主动侃侃而谈的官员,但也并不回避问题。在他看来,经过改革开放30年,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人人都从小学毕业、达到博士毕业了”,可对社会管理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滨海新区,这一判断尤其有着特殊的意义:经历过上一轮狂飙突进式的经济增长后,滨海新区显然已不能忽视随着人口迅速增加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滨海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以,我们提出,滨海新区的发展要经济和社会双翼齐飞。”宗国英说,“未来30年,中国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管理的问题。”
1. “滨海新区的改革探索比外界知道的多”
《21世纪》:外界观察滨海这几年的发展,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国家非常重视。接下来,滨海的内生创造力会不会有更大的提升?
宗国英:党中央、国务院的确非常支持滨海新区的发展。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滨海列为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里。国家给的这块牌子是对滨海新区最大的支持。二是批准滨海新区建设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给这个政策,是要求新区率先探索、大胆实践。具体怎么探索、走多远,靠新区努力。还有一点,就是国家给滨海新区的一点引导性财政支持。除此之外,新区目前没有特殊政策,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与全国一样。滨海新区这些年实现快速发展,大项目好项目快速集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滨海新区是国家战略这块牌子。当然,天津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北方最大的港口、离北京近、产业基础雄厚、土地资源丰富,各类人才相对聚集等等,还有是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新区人民的拼搏精神,这些优势不仅是过去发展的动力,也是未来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21世纪》:国家给滨海的牌子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外界的感觉是滨海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改革方面不明显。
宗国英:这个说法不准确。大家都知道,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很难实现快速发展。过去这些年,滨海新区在改革方面实际上做了很多探索,可能是我们没有刻意宣传。
新区过去六年连续实施了两个“三年改革行动计划”,取得了很多创新型成果。比如在经济领域,滨海新区先后建立了渤海商品交易所等10多家创新型交易市场,意愿结汇和离岸金融在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实现了双向拓展,滨海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非上市公司场外交易市场首批扩容试点,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超过2200家,成为全国股权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超过3000亿元,业务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东疆保税港区在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离岸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异地报关、异地报检、口岸放行”的口岸监管体制基本形成,内陆无水港达到23个,实现了港口、口岸、保税等功能向腹地延伸。
在社会管理领域,滨海新区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网络;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成为全国首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滨海新区的民生领域改革,到现在为止走在全国前列。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滨海新区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最精简的行政体制,探索了“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行政审批体系和“新区的事新区办”工作运行机制。
另外,土地改革“征转分离”、“填建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也是滨海新区创造出来的;科技体制改革产学研一体化怎么对接、科技“小巨人”怎么大发展,滨海也都在做。
目前,滨海新区正在着手制定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将更加关注社会领域改革,力求在收入分配、户籍制度、城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2. “滨海人口应保持较快增长,但不能过快”
《21世纪》:我们到滨海新区去过很多次,很多人包括企业界甚至一些滨海的干部都觉得滨海的人气还没聚集起来,总是有一丝担忧,你忧虑这个问题吗?
宗国英:滨海新区成立政府才三年过去也叫滨海新区,但管理是分散的,没有统一政府。“长城不是一天垒起来的”,也不可能要求滨海新区一蹴而就。
《21世纪》:30年前深圳开发的时候,中国大多数人还是农村人口,所以有很多人往那里去,现在中国城市的格局可能相对稳定了,如果滨海在这个时间点上人口没有聚集起来,一旦城市格局相对稳定,滨海可能会失去机会。
宗国英:这都是理论上的担忧。第一,这个格局是否存在值得商榷。中国存在东西部差距、南北部差距、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差距,这是客观事实。这种差距,不是短期就能够解决的。中央把滨海新区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服务和带动区域增长的第三极,就是从全国经济社会总体布局考虑的,要求新区带动环渤海乃至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第二,滨海新区的外部人口正在快速集聚。滨海新区最初组建时,本地人口只有几十万,目前户籍人口也只有130万,但新区常住人口已经接近300万,其中有170万人是外来人口。统计数字显示,从新区政府成立到现在的三年时间,外来人口净增60多万,平均每年净增约二十万人。我们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解决好城市承载力与外来移民的关系,保证人口较快增长而不能过快增长。我们的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不超过400万人,2020年规划不超过550万人。
《21世纪》:滨海新区对集聚外来人口有什么新举措?
宗国英:滨海新区最早提出流动人口管理,最早提出“和谐劳动关系”,也是第一个提出让外来建设者分享他们的建设成果。从2011年起,我们每年评出2000个优秀外来建设者,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全家进津,享受保障房待遇等等。虽然目前这个数字占的比例不大,但这是一种导向和价值观,而且这一政策没有时间限制。
滨海现在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之中,需要各方面人才。来人容易,但人来了以后,水、电、气、社会事业和服务管理等各方面,是否跟的上更为重要。比如,现在孩子教育方面都要享受同城待遇,这几年滨海新区建了几十所学校、幼儿园,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一到上学的时候,小孩儿还要排队。怎么办?只有再扩。让新区所有外来建设者共享新区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的目标,而且这种共享不能是低水平的。我们要通过高水平的设施条件、高水平的居住环境,来聚集各方面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您认为滨海新区的人口集聚与您的预期一致吗?
宗国英:刚才我讲了,滨海新区的人口增长应保持较快增长,不能过快增长。想来人容易。现在优秀外来建设者每年评两千人,评两千个人相当于放了六千个户口,因为他要带家属子女。这是永久落户。另外,外来投资者以及大学生、研究生等很多方面的人,都可以自然落户。目前人口集聚的速度总体上是适度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快一些。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包括人口的年龄段、知识段。我们要解决这些外来建设者在这里的住房,鼓励这些人在这长期扎根,并且鼓励单位的和谐。
3. “建设于家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1世纪》: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重大政经命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群,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长三角”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滨海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大,在接下来的城市群之间的融合方面,滨海新区与天津老城、滨海与京津冀包括北京怎样协调共荣?滨海新区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宗国英:京津冀地区跟“珠三角”、“长三角”不太一样。一是经济总量上,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差距的还很大。再加上南北差异、区域面积等因素,京津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展过程中,与过去相比,区域相互之间的融合度已经有了很多的提高。有分析说,七年前,区域内的依赖度或者共享度只有0.1或0.2,现在达到1,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布局、产业链对接、环境综合治理等很多方面,已经展开了广泛合作。滨海新区随着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21世纪》:我们注意到,国家发改委层面在做京津冀新的规划,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改变北京传统的集聚模式,而是向外辐射,天津和滨海新区是否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战略上也有相应的调整?
宗国英:一个地方的发展一定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主线。滨海新区在确定发展思路时,深入研究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美国的芝加哥,日本的大阪都研究过。在这些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塑造核心竞争力时,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那就是结合自身特点,基本上都有制造业,紧紧抓住实体经济、抓住制造业来发展。制造业不能孤立发展,那就要解决制造业的瓶颈金融问题、航运问题、研发中心问题,提升这些配套的功能,然后同步往前走。这个过程,基本都要20年到30年。随着持续发展,制造业的比重会慢慢缩小,服务业的比重慢慢增加。这个城市群分工一旦形成后,核心城市的低端制造业就会往周边转移,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到那个时候,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形成了。国际经验都这样,无一例外。滨海新区才成立三年多的时间,还处于起步阶段。
《21世纪》:我们也看到这几年滨海新区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努力,比如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但这也恰恰是这些年外界质疑较多的地方:凭空打造这些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前景很令人担忧。
宗国英:大家的担心、顾虑可以理解。但发展是需要顶层设计的。不规划设计,就没有目标,怎么去做?于家堡、响螺湾,包括配套等,都不是凭空设计的,我们研究得非常透彻,请了国际国内各方面专家,研究了环渤海和我国北方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政策和走向,研究了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立的。整个的政策、建设和风险,思考非常全面,不单是经过精确地测算,从它的设计、定位、发展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它怎么样实现预期目标,都有非常充分的认知,建设于家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拍脑袋决定的。现在已经不是拍脑袋的时代了。于家堡、响螺湾现在还是建设期,一栋楼建起来要五六年时间。有质疑说,楼建起来空着了,那是不了解。梧桐引凤,没有梧桐树,怎可能引来金凤凰。
《21世纪》:如果中央收紧信贷、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发放,会不会影响滨海的建设计划?
宗国英:目前看还没有太大影响。于家堡的这些项目都是招商引资来的,都是企业自己掏钱投资的。于家堡的模式是,滨海新区出让土地,业主出资建设当然建设要符合滨海新区的规划设计,业主去招商。政府的作用是全力打造环境,尽最大力量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目前情况看,滨海新区是全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我也听到有些人对于家堡金融区存在质疑,这说明大家都在关心滨海、关注滨海,是非常好的事。我可以告诉大家,原计划去年年底通车的高铁,因客观原因,推迟到了明年,可能造成了大家产生人流少的疑虑。我相信,2014年6月左右,北京于家堡高铁直通后,会给这一地区带来很大人流,很大的商机。现在我们正全力推进周边配套建设。
4. “滨海新区要支持老区、反哺老区”
《21世纪》:滨海新区的改革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有的地方在摸索,有的在观望,天津目前是进一步将权力下放给新区,可以说滨海新区代表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思考?
宗国英:滨海新区是在过去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九个产业功能区基础上改革成立的。天津市2
月25日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十条”,里面很多内容就是关于区域整合,下一步还要进行细化。“新十条”里有一条,就是新区的事新区办,实际上是让滨海新区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权。
《21世纪》:中央确定滨海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时,也赋予了滨海以自身开发开放带动北方地区开发开放的使命,滨海新区如何与天津老城区互动发展?
宗国英:天津的总体发展规划就是双城双港双城就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港就是天津港和南港。双城只是地域上的布局规划,比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更具优势,更有利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划分。
天津过去发展的思路是老区支持新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未来新区要支持老区、反哺老区。新区一方面要继续依托老区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的优势,不断补强自身的短板;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支持老区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形成互惠互利互补的良性格局。
《21世纪》:滨海新区如何辐射带动更广阔的内陆腹地?
宗国英:服务辐射周边区域发展,是滨海新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一是通过打造高端、高质、高新化的产业体系,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主要是加强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合作,通过联合建设重大项目,联合发展龙头企业,联合打造知名品牌,推动重点产业间的延伸、整合,实现共同发展。二是通过提升高端服务功能,优化区域要素配置。大力发展创新金融、航运物流、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各类要素市场,带动环渤海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生产要素的交易和流通,实现优化配置,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三是通过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带动区域对外开放。建立与国际接得上、在国内行得通的制度体系和贸易规则,服务周边地区企业更快地熟悉国际业务环境,更好地开展境外投资和开发利用国际市场。四是通过建设内陆无水港,为周边地区打通出海“绿色通道”。目前,新区已经在内陆腹地设立了23个无水港,未来还将设立更多的无水港,同时把新区口岸的保税物流、电子化通关等服务功能向内陆腹地延伸,在有条件的地区共建物流园区。
《21世纪》:除了滨海与天津老城区的协调,滨海内部,现在泰达也在向高端服务业挺进,它和中心商务区之间怎么协调?
宗国英:开发区和中心商务区都是滨海新区12个经济功能区之一。现在滨海新区的核心区是由开发区、中心商务区和塘沽老城区三块组成,190平方公里。泰达现代产业服务区和中心商务区紧密相连,一体规划,总面积在40平方公里左右。两个区域发展定位既有区别,又相互互补,目前没有出现无序竞争。
5. 新十年仍然看滨海
《21世纪》:接下来,滨海新区还将有哪些重大举措出台?
宗国英:未来,滨海新区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更大突破:一是加快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有效整合,积极开展国际船舶登记、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租赁业务等试点,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探索实施人员过境免签等政策,提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和离岸金融服务等功能,逐步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港区。
二是加快于家堡金融区开发建设。在进一步完善于家堡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同时,开展高水平招商引资,聚集更多高端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吸引国内外各类创新型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向金融区聚集。制定实施金融改革创新第二个专项方案,大力发展产业金融、融资租赁、股权基金、资金结算、商业保理、离岸金融等业务,实施亚太经合组织首个低碳城市计划。
三是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滨海高新区为基础,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规划,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创新主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放大综合配套改革整体效应、京津科技联动效应、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建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扶持研发机构集群发展。全面深化部市、院市合作,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与政府协同创新,努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四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重点是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减少事项,简化程序,完善联审制度,使新区成为全国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21世纪》:如果把滨海新区的发展放到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来看,您认为中国和滨海新区下一步推进的改革开放要解决哪些问题?
宗国英:核心问题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一定是社会管理的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方、全国国民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人人都从小学毕业达到博士毕业了,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家都知道发展经济,可是对社会管理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30年,就是要解决社会管理的问题。
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就是落实十八大的精神、建设和谐社会。那就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解决吃、住、行、教育、医疗、养老、公平、安全等问题。所以,我们提出,滨海新区的发展要经济和社会双翼齐飞。我们提出“强街强镇”,把街道社区建设漂亮,社区里娱乐、读书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不用动辄跑到大医院……这就是滨海新区。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同步完成,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最后,人们记住的,不是GDP30%、50%、70%的增长,而是一个完善公平、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1世纪》:这对政府投入要求很大。
宗国英:是非常大。政府的职责就是服务人民。滨海新区从今年开始,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三年内区本级财政要投资300亿,把社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政府必须做的。
《21世纪》:中国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政经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哪个地方会成为核心的支撑点,其意义也就完全不一样,外界,甚至包括我们接触到的滨海新区的一些干部也担心,中央政府换届后滨海的发展是否会受影响?
宗国英:一个区域开发建设,不可能十年、八年就能干完的。我国的发展战略是长期的、一贯的。习总书记讲“新世纪看滨海”,让全区上下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我们要接力发展,接力拼搏,尽快实现国务院明确的发展定位,切实承担起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
滨海新区概念股:天津海运、海泰发展、天保基建、滨海能源、津滨发展、天津港。
滨海新区概念股
那么问题来了:最值得配置的滨海新区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请进入国内首个免费的非公开主题投资交流社区概念股论坛参与讨论!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