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的快反馈与慢反馈
2016.04.15 19:14
市场中人,很多人都同意索罗斯的一个观点: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何止是经济史,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啊。这话听起来很酷,但却很麻烦: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这本身就是一部扯皮连续剧了。
我的简化的理解是,社会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错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不必纠结,用一般的、正常的、人性的价值观去看就可以了,也许改天可以专门讨论,不如暂时忘记脚底的泥,继续往前走:错误发生以后,会怎么样?
事实上,之所以说是错误,正因为不可持续,要受到反馈和纠正。但不同的错误,反馈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有些错误能够得到很快、很直接的反馈,也就比较容易得到纠正,从而“小事不断,大事不出”。比如我的宝宝小时候好奇,曾经用手指去抠墙上的插座,这无疑是个错误,并且得到了迅速而强烈反馈,也就不会再去玩弄这类玩意。他也没有错过被火灼烧、手指被门缝夹之类的反馈。
在成人的社会里,也存在类似的快速反馈的例子。比如,如果某人执意喜欢在闹市开车闯红灯,未必马上,但不久就能够收到罚单,甚至更严重的反馈。也许这人以后连纠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是个错误,上帝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但有些错误反馈的方式是间接的、不全面的、有时滞的,这种情况就会复杂很多。比如停车入位,由于视野受限,又缺乏技巧,我时不时会把车倒到柱子上。在社会中,有句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把这称为“慢反馈”。
很多贪官在狱中抱怨,要是党管得严一点,也就不会酿出那么大的祸了。想来也未必矫情。慢反馈很大程度上基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在时间的作用下,慢反馈的错误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酝酿出匪夷所思之事,才能够得到彻底的纠正。
经济系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生态,在不断的错误、反馈和纠正之中向前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正在于自由竞争的普遍存在和价格机制的灵敏调节,能够很快地抑制和纠正错误,把经济系统持续推向正确的方向。
不过也请放心,市场经济没那么无聊。即便在最完美的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管制、垄断等等因素也普遍存在。有些反馈会很慢,甚至在反馈之前存在正反馈机制,能够造就出异常非理性的现象。在人性的无知和贪婪的作用下,这里的“能够”应该替换成“必然”。当然,这里的“非理性”,也是基于自由市场主义的价值观。
最近市场热议的创业板的估值问题,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简单地说,创业板肯定是一个泡沫,或者更严格地说,创业板肯定会是一个泡沫。创业板目前整体80倍的估值是不合理的,长远来看,只有小部分企业能够兑现80倍估值所需要的成长性,剩下的都会是一地鸡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关系能够相互反馈和修正,价格会相对均衡。但股票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即便在成熟市场上也容易出现错误的定价,体现为泡沫和崩溃。但在中国,这个问题要更为严重。证监会治下的资本市场的反馈机制更慢。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新兴行业股票需求旺盛,出现了价格上涨的局面。在成熟市场,此时新兴行业股票的供给会迅速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平抑价格,避免了价格的大幅偏离。但此时证监会仍然严格控制新兴行业股票的供给,人为制造了供给紧张的局面。证券市场历来是是非之地,过慢的反馈必然催生奇葩异果。
相比较而言,主板市场的供给更加充分,再融资机制也更为健全,价格波动与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异其趣,出现了市场割裂的局面。
但泡沫是一回事,泡沫破裂又是另一回事。刺破一个泡沫,并不像市场主义者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局治下的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缺少割裂经验的国家。与市场主义者的直觉相反的是,我们还充分尝到了奇葩异果的甜头。最典型的是特区模式。
几十年前,深圳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渔村,如今早已改天换地,至今仍贵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能否认创业板的高估值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特区效应”。可以把创业板理解为资本市场的“特区”。高估值确实可能助益企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程度的估值和业绩良性互动。
但坏消息是,特区很多,好像除了深圳亮眼,其他的特区都乏善可陈,并不比非特区亮丽。反馈虽慢,终究还要反馈,而纠正也必然以极其剧烈的方式。时间固然伟大,但能够战胜时间的,是更长的时间。时间终将证明,所谓特区,只是彩票而已。
说到正反馈,市场的微观结构中的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小盘股持续的牛市,催生了大量的私募基金,这是一类新型的投资群体,有着和“成长”匹配的风险偏好,有着与生俱来的“食肉”性质。
这类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笋,不断为股市带来资金,在推动小盘股大幅上涨的同时,自身也不断膨胀。但这类机构虽然数量众多,管理规模却普遍在5亿以下,不轻易待见价值股也是情理之中。大盘价值股风格的流行,有赖于体量更大的机构的动作。
和自然界类似,个大的都是吃草的。随着全社会投资回报率的下行,“后知后觉”的“食草动物”也必将觉醒,风格转换是可以期待的现象。我想强调的是,一旦风格转换实现,就不太容易停下了。因为投资群体是割裂的和正反馈的。“食草”机构的动向,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指标。
有统计显示,截至3月9日,公募基金共发行123只新基金,涉及51家基金公司。募集规模预计可达1174亿元。新发基金中,首发规模超过20亿的就有17只产品,大部分为偏股型产品,有5只产品首发规模超过30亿。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新发的基金中,大部分仍为TMT等新兴产业或“一带一路”等主题行业的基金。未来随着大盘和指数的相对赚钱效应的显现,“食草动物”的迁徙大潮可能真正到来。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