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扩大战线不如深耕良田
2016.06.23 16:24 新能源概念股
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过剩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经历过剩之后才会达到均衡,进而形成一种需求和供给匹配的市场状态。因此,一旦过剩来临,不断深耕高端领域、挖掘全球价值,显然比一味扩大需求规模更有价值。
新能源:扩大战线不如深耕良田
文·万军
2015年,当众多行业仍在产能过剩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的时候,率先重组的新能源行业已经接近产业复兴的彼岸。
尽管依然面临着种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但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报告,光伏企业在2015年的“盈利能力显著改观,前十名的企业利润率多在两位数”,光伏产业“过剩产能”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在风力发电领域也是暖风频吹,根据Wind数据,A股风电概念板块21家公司中,13家公司净利润增长,占比达62%.
各种迹象都预示着,新能源产业的去产能已经出现明显成效。
但是,在一个银行都不能再躺着赚钱的时代,更多人对此还是保持了一颗冷静警醒之心。有业内人士指出:“光伏发电成本将来可能再降一半,因此,应警惕行情上扬带来的产能过剩。”
与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煤炭、石油和电力等行业不同,今天,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仍然可以被归为新兴产业之列,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层出不穷,产业链条仍然具有持续延长拓展的空间、可以挖掘的投资机会还将应运而生。这就意味着,方兴未艾的智能化、小型化、个性化等新领域、新理念和新业态,将会继续引领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已经大为收窄,因此,这些新领域和新应用所展示的市场前景往往会使投资者形成共识,并对投资回报率产生很高的预期,从而导致趋同性的投资,这就是新兴产业投资中的“潮涌现象”。资金蜂拥而至的结果往往会恰得其反,导致相关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迫使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知难而退,最终实现行业内的市场出清。
过去几年,国内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一场盛极而衰却又起死回生的轮回,以光伏产业为例,得益于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以刺激需求为导向的政策组合,持续扩张的国内市场最终挽救了一路滑落的光伏产业。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新能源产业在需求侧的扩张毕竟存在一个边界。一旦产能过剩卷土重来,再度祭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法宝,其政策效力势必衰减。因此,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深耕高端产业、挖掘全球产业链价值,其意义可能更为重要。
从中游过剩到下游过剩
产能过剩的危机似乎离新能源产业渐行渐远,但几年前光伏制造领域的大企业纷纷折戟沉沙的惨痛经历,至今使人记忆犹新。
借用当下最常用的政策分析框架,光伏制造环节的过剩是典型的供给过剩。过剩之所以源于供给端,是因为在国内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市场应用环境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光伏企业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电池及其组件生产领域单兵突进,导致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发育迟缓的国内市场根本容纳不了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光伏企业只能远赴海外开疆拓土。一旦海外市场扩张受阻,就会酿成产能过剩的危机。
痛定思痛,近年来我国针对光伏行业的需求侧实施了诸多激励措施,地面电站建设高潮迭起,分布式光伏发电也渐入佳境,促进了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模的扩大,需求侧的扩张逐渐消化掉了供给侧的过剩。
但上一次光伏产业过剩的恶果,迫使业内人士不得不居安思危——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如果蕴藏着形成新一轮过剩的潜在危险,那么它可能会表现出来和上一轮不同的新特点,即从中游制造环节过剩转向下游应用环节过剩。
如果回顾一下2012年后国家针对光伏行业的支持政策,会其均指向扩大产业链下游的应用需求。过去云集在生产电池和组件领域的国内厂商,开始蜂拥向下游扩张,从纯粹的制造商,变成了制造和应用相结合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产业转型必然伴随着优胜劣汰的痛苦,但光伏新政所描绘的产业发展前景,无法阻挡产业链下游成为各路资本的新战场。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概念横空出世以后,一批资本大鳄也闻风而动,试图在地面电站的建设中分一杯羹。
无论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多么广阔,一条冷冰冰的规律在产业投资中终将发挥作用:行业的投资者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将会导致投资的回报率逐渐下降。对于行业的后进者来说,就意味着利润渐薄、风险渐大。
目前,中国的经济总体仍处在下行通道上。这种情况下,光伏产业面临着新的现实挑战——光伏装机容量的跃进与电力需求增长趋缓之间的矛盾。如果下游光伏电站规模大大超出实际需求,就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卷土重来的风险。
高端产能待挖掘
经济学中有一个“微笑曲线”理论:曲线的底端是制造,左边的高点是设计和研发,右边的高点是品牌、营销。其含义是,产品的高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即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的环节上。
从光伏产业来看,而无论是之前过剩的电池组件,还是目前存在过剩风险的下游电站,在技术层次上都难以跻身高端之列。也就是说,我们始终把光伏业作为一个大规模、拼成本的行业。
但这却与市场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规律相悖。
一个行业的成长路线通常是:在产业的新兴时期,行业内的技术变化非常剧烈,但与技术多样会相适应,各类新产品也会纷纷面世,但产能普遍较低。产业发展早期阶段,企业竞争的重点是技术路线之争,市场最终会用试错法选择出最青睐的技术。随着基于主流技术的主导产品为市场所普遍接受,行业也开始进入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使产品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以光伏产业为例。在中国,光伏产业总体上被视为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光伏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技术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自十年前光伏业引入中国以来,产能扩张的冲动一直压制着技术创新的驱动,我们在行业技术的精耕细作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致使行业整体的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在上游环节,我们一方面工业硅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大量进口多晶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尚未完全掌握与硅产品相关的关键技术,多数国内企业不得不依赖进口机器进行提纯加工,但终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国外厂商相比仍有差距。下一步,如果可以在技术密集的硅加工领域加强研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逐渐实现进口替代,不仅可以逐渐化解现有供需失调的局面,也可以在未来收获更高的利润。
在中游环节中,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率也是有待深入研发的领域。现在欧洲产品的转换率已经开始向20%迈进,但是国内的转换率还是停留在百分之十几。如果国内产品在转换率上取得较大的提升,即便组件的价格略有提高,巩固和扩大下游的市场份额依然可期。
全球路线应精准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能合作,也不失为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在过去几年,国内企业“走出去”却遭到一些质疑和诟病。究其原因,很多人把产业转移和淘汰落后产能划等号。过剩产能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落后产能。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主流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之上的优势产能,因其实际供给能力远超国内需求,因而有必要推动产能的国际转移,这并非是将落后产能淘汰到海外。因此,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策略,不应被简单概括为向国外搬迁过剩产能,而是通过经贸合作和产业投资等方式,加大对相关国家的市场开拓力度,使之形成对中国产品和中国装备的新需求,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有效的国际市场支撑。
同时,企业对于投资地的选择,也关系到国际产能转移能否实现。过去,因为强调降低成本,所以一些企业希望把工厂建在人工成本相对更低的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是,前期投资大大减少。但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法律政治、环境安全和文化差异等方面问题不少,有可能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隐患。
从一些企业的经验来看,通过“抱团”的方式集体出海,有利于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比如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合作园区建设,以联盟形式提高新能源产业整体投资和收益。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加强一系列的投资环境的考察,加强投资精准度,全球产能合作或将在新能源产业链的调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新能源概念股:乾照光电、 天龙光电、 阳光电源、同济科技、 盾安环境、 华仪电气、 南洋股份、天威保变、航天机电、杉杉股份、力诺太阳、东方电机、湘电股份、长城电工、天茂集团、泸天化、丰原生化、新大洲、力元新材。
新能源概念股
那么问题来了:最值得配置的新能源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请进入国内首个免费的非公开主题投资交流社区概念股论坛参与讨论!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