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学术论文如何引爆整个金融圈 揭秘基金经理“校友圈”的财富效应

2016.07.18 22:39 大金融概念股

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道出了圈子的重要性。

近期西南财大一篇学术论文引爆了整个金融圈。该文从多个维度揭示了校友关系是如何影响基金收益。对此有业内人士在朋友圈里感慨,“这都写成论文了,让人家怎么玩啊!”同时附上了一篇学术论文——《校友关系网络、基金投资业绩与“小圈子”效应》。

为此,对该论文的作者西南财大的申宇进行了采访。申宇曾作为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曾经就职于昆吾九鼎资产。

此外宝哥也通过对深圳、上海、北京地区的多家私募进行采访调查,为你揭秘基金经理“校友圈”的财富效应,剖析校友关系是如何影响基金收益?

为何基金经理都扎堆名校?

同窗那段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构成了关系网中特殊的节点,对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根同学,拥有同一个学校的毕业证书,则是进入一个上层圈子最为便捷的“门卡”。

在证券市场上,名校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圈子,北大、复旦、清华等名牌高校培养出了中国最多的基金经理,成为我国基金经理的“摇篮”,业界往往有所谓“北大圈”“复旦圈” “清华圈”之称。

而据不完全统计,出自于北京大学的基金经理合计有138位,复旦大学的有118位,清华大学的有115位,为何基金经理都扎堆名校?

宝哥也注意到,每年的校园招聘季,北大、清华、复旦等知名院校,几乎都是各大基金公司校招的固定地点。对此前海方舟董事长钟海波向宝哥表示:

公募基金一般都会找名校学生,毕竟公募基金的待遇以及名气各方面都比较好,而像私募的话由于成本的控制反而不会刻意找名校,当然要是特别优秀的另算。此外内部推荐同样在巩固着这一个个由校友关系组成的小圈子,微信的普及更是将这个圈子划分为不同的更小的圈子。以金融行业为例,很多都是以校友为纽带的圈子,有私募、公募、券商、银行,这样大大小小的圈子承托着业务交流、观点交流的任务。

对此,申宇表示,2005-2013年基金经理来自名校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

国人素来就有名校崇拜情节,名校的基金经理会给投资者也会显示出一种聪明、睿智、投资能力较强的感觉,在募资、路演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其次基金公司招募的名校毕业生越多,特别是公司高层的名校占比越高的环境中,对名校的认同感越强烈,因此人事部门对名校学生会更加偏好。

最后也正是我们研究所指出的,名校基金经理可能通过自己的校友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从而为投资者、公司赚取更多的收益。

不过,即使是校友圈,也得分年龄看待。一位46岁曾就职于公募基金后奔私的私募向宝哥表示,“没有加入过校友圈,以前还没有校友圈这种说法,像我们进行行业交流的话都有自己的小圈子,都是些以前的同事和同行,圈子的人岁数相差不大。”

而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私募则表示,实际上像他们这种年龄的人来说,更重感情,特别是从名校出来的,很多已经是不同岗位的领导了,所以说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私募来说,更加看重校友圈子的人脉。

校友圈子能带来业绩提升?

由于各自拥有不同资源的校友相互帮助并共享资源,那么校友关系是否可以为基金带来更高的收益? 对此,申宇表示:

校友关系网络越强的基金经理确实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而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资本市场上的私有信息是可以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的。即便是公开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精准的解读也同样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关系网络越强的基金经理获得的私有信息越多,亲密的小圈子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也越强,长期来看,他们的投资业绩越好。

此外申宇还表示,美国市场上同样存在校友关系的溢价现象,如果基金经理与卖方分析师是校友,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将获利更加丰厚。美国的基金经理、风险投资机构同样存在明显的校友网络溢出效应,那些校友关系网络较强的投资者,他们的业绩通常都要高于关系网络较弱的投资者。实际上校友关系不止存在着溢价效应,可能还有其他的效应,比如基金资金流入的溢出效应,基金产品创新的溢出效应等等。

而据该论文显示,校友关系的广度和深度都能为基金带来业绩的正向提升。其中关系广度最高的基金组合每年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比关系广度最低的基金组合高出11.37% ;校友关系深度最高的基金组合比校友关系深度最低的基金组合高出9.12% 。第二,校友关系存在小圈子效应,只有直接校友关系和亲密的校友关系能够影响基金业绩,间接校友关系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未能被证实。

此外申宇告诉宝哥,校友关系可能更单纯,在资本市场中更能引起大家的共识,主要是:

校友具有共同的文化烙印,尽管每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千差万别,但是本质上总会具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底蕴,共同的文化烙印可以增强校友们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其次是母校情节,绝大多数校友对母校都存在感激之情,在外奋力拼搏,回校则将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悟传授给;第三是校友的凝聚力更强。

深圳一家私募告诉宝哥,在私募圈内,不同的私募因为同学、校友等关系联系更为紧密,大家在交流和碰撞中共同看好一只股票,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的投资标的大家都想拥有,如此一来,同时重仓某只股票的情况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一般来说,如果几家私募都看好这些票,则对个股的股价推动还是很有用的。

对此也有私募人士表示并不认可这种行为,难免会出现问题。

校友关系存在亲疏有别的现象

宝哥注意到,一些基金经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经历过三个以上的学校,因此那些没有直接校友关系的人也可能因为与这些读过多个学校的人同时建立关系,从而进入同一个圈子中。

对此申宇表示,校友关系的深度对业绩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直接的校友关系,彼此的认同感通常很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而对于间接的校友关系,特别是通过了几个校友链条延伸出去的校友关系,交易成本更高,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机制弱化,因此基金业绩也无法得到体现。

申宇指出,越直接的校友关系信息质量越高,校友关系网络越广、越深的基金,其股票组合的私有信息越多,基金经理主动投资的程度越高。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一般比较长,如果信息在一个节点发生错误,则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信息失真。

也就是说,校友关系也存在亲疏有别的现象,举个例子,A基金经理是毕业于北大的,B是北大、复旦毕业的,C是复旦毕业的,那么A可以通过B与C建立关系。很显然,A与B(B与C)的这种关系要比A与C的这种关系要直接,因此交往的过程中,信息质量可能会因为间接的关系网络而变差。

实际上,上海一位私募老总的看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目前很多私募都有自己的核心微信群,而一些核心群主要是由自己的同学、校友构成,当然群有私募,也有公募、券商、银行、券商分析师等人员,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不足为外人知道的,他们深知消息一经外露,也会影响自己的投资机遇,所以不是最核心的人是不会让你知道的。

而同行业的高手则处于核心圈的外围圈子,同行之间进行沟通,对大势的研判,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对行业的分析以及对个股的价值分析等,虽然是以校友为纽带,不过加入这些群的条件异常苛刻,必须填写个人完整资料,包括个人信息、擅长领域等。

此外申宇还告诉宝哥,被业界称为“自由人的自由联”的北京大学金融圈,是就职于金融行业的北京大学校友自发组织形成的组织,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私募基金等各个金融行业以及政府、法律、审计等相关领域,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要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校友自发组织在上海开展“浦江金融论坛”,在北京开展“燕山金融论坛”,南北呼应以文会校友。类似北大和人大这种校友圈子和联系平台,在其他院校也以各种形式存在着。

圈子的价值体现在信息和人脉

宝哥注意到,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假说股票价格是对信息的及时反应,从理论上来讲,投资者无法长期战胜市场,不能持续地获得超额收益率;而有效市场的假说是基于完全信息下得到的论断,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如果投资者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或者是解读信息的能力,则可以持续地获取超额收益率.对此广州地区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出于信息共享的需求,圈子主义在私募界十分盛行,尤其是以校友为纽带的校友圈子。

他还告诉宝哥,在圈子内,你的价值决定了你在圈中的地位,而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你的信息和人脉,投资高手并非单打独斗,都需要信息互通有无,所以奉行圈子主义,由于私募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之间会经常沟通。不过这个圈子真的很小,有时候被同学拉进他的微信群,结果一看,很多都认识,要么是以前券商或基金公司的同事,要么是大学同学,校友等等。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圈子串起来,私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有的见面喝茶交流投资理念,尤其是在对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以及其对市场影响的判断,对行业的大势的把控,没有人可以分析得十分精准。不过在沟通之后,可能会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过对于圈子里面的信息,都需要自己做判断。

私募的这种圈子也有自己遵守的准则,毕竟真正特殊有价值的信息,是不足为外人知道的。

此外还有一点,其实私募群体也是物以类聚,比如民间派私募更盛行校友圈子,因为都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在一起可以做一些资源整合。

此外公募派出来的私募也更轻易凑集在一起,可能是由于之前的职业习惯吧,他们更多是愿意拜访自己有兴致的圈内朋友,此外私募们也越来越偏向于剖析投资策略与逻辑的圈文化。

一位私募向宝哥表示,他自己也会在微信校友圈聊聊股市行情和未来走势。他加入的群是由一个股票操作比较好的师兄建立的,如今已经满员500人,大家在里面各抒观点,互相探讨技术。“不过我们只会在群里聊技术聊盘面,侃侃最新的消息,不会聊个股,这是大家都默认的,毕竟你也不知道群里面谁在潜水,群里资金大的校友也很多,要是500人同时买入某只个股难免不会出问题。”

校友圈子文化也存在地域差别

一位长期关注私募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私募界存在着以校友为纽带的圈子文化,不过即使同一名校出身的私募由于在不同的地域工作,所以私募校友圈子文化也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别。实际上,北京的私募相对低调,但对政策解读有独到的一面;而上海的私募既不过分张扬,也不逃避,但是对行业、公司的解读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而深圳的私募则显得比较活跃,持有开放、创新的态度。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北京私募圈由于身处首都,距离决策层较近,业内公认北京的私募特点在于 “对宏观政策、行业产业政策等信息的解读有独到之处”,部分私募基金除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外,还大力培植特殊的政策分析、人脉布局等。因为身处首都,所以大家都很低调,北京私募圈很少有大佬级私募出现在各种公开的媒体场合。

而上海的私募投资风格介于北京与深圳之间,他们经常乐于做公司调研,对公司的动态了解入微,而公司的信息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取,这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份精明,上海的私募既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逃避,十分的理性。

由于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相对而言文化多元,而正是由于深圳的开放,使得深圳的私募也显得比较活跃,也因此相对开放,多数私募基金经理都有国外投资的背景和经验,投资认真、审慎。虽然他们的学校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但是由于深圳的包容以及开放,使得这么一批私募汇聚于此。

他们之所以敢于活跃,是与深圳私募的运作模式有关,由于深圳的部分信托公司持有开放、创新的态度,乐于尝试新的投资操作模式。正因为如此,深圳拥有一批活跃的私募如赵丹阳、刘明达、康晓阳、但斌等。

12所高校产生147位翻倍私募基金经理

查阅数据发现,来自于中国12所顶尖高校的私募占据了私募界的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2所高校中,共计产生了969位基金经理(包括公募、私募、券商资管等),其中产生了809位私募基金经理。

而其中北大、清华、复旦、人大、上海交大、上海财大等六所高校产生了694位基金经理,其中有567位私募基金经理,真可谓中国私募基金经理的黄埔军校,其中这12所高校产生了147位产品收益翻倍的私募基金经理。

宝哥注意到,出自于北大的基金经理有138位,其中私募基金经理有117位。名校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风采照人,产生了很多明星私募基金经理,其中有18位私募基金经理的代表产品都实现翻倍。其中就有源乐晟资产的曾晓洁、优素资产的彭洁、神农投资的陈宇、还有朱雀投资的梁跃军、西域投资的周水江。

而出自于复旦大学的基金经理合计118位,其中私募基金经理95位。明星私募基金经理有和聚投资的李泽刚、星石投资的江晖、证大投资的朱南松、汇利资产的何震、六禾投资的夏晓辉等,其中有18位私募基金经理的代表产品至今收益都实现翻倍。

此外出自于清华大学的基金经理115位,其中私募基金经理97位。明星基金经理就有一哥王亚伟、原点资产的秦威、青骓投资的刘磊、证大投资的姜榕、乐正资本的王江平、菁英时代资产的陈宏超、展博投资的袁巍。其中合计有19位私募基金经理的代表产品至今收益都实现了翻倍。

此外还有出身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翼虎投资余定恒,出自于人民大学的重阳投资裘国根,出自于南开大学的淡水泉赵军、理成资产程义全,还有出自于厦门大学的赤子之心的赵丹阳,出自于武汉大学的天马资产的康晓阳、武当资产的田荣华,出自于四川大学的固利资产的黄平、混沌道然的王歆、民森投资的蔡明、混沌道然的葛卫东。

大金融概念股:安信信托、陕国投A、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江苏舜天、美尔雅、弘业股份、高新发展、紫光股份、海泰发展、香溢融通、长江投资、浙江东日、金山开发。

大金融概念股

那么问题来了:最值得配置的大金融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请进入国内首个免费的非公开主题投资交流社区概念股论坛参与讨论!

0 0 0

守不败之地,攻可赢之敌!

我要投稿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 more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
暂无相关概念股
暂无相关概念股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