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一聊“散户思维”是个什么鬼
2016.08.08 11:12
所谓的“散户思维”,其实不仅局限于股市中的股民。我们大多数人,在处理自己或家庭的资产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谓“散户思维”的影响。 第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没有时间概念。在自己想去做投资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把想买的股票买好,一分钟都等不得。股票买好以后,恨不得隔天就涨个20%,一个月就翻个倍。 这个相同的投资者,对于股票的持有,却朝三暮四,犹如猴子的屁股-坐不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不超过三年。 这个毛病也不是中国人独有。根据美国DALBAR机构对于美国基金投资者的定量分析,美国人持有股票或者债券基金的平均长度是三年。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每三年他们就会把自己手中的基金卖出再去买一个新的基金。在这种操作频率下的回报可想而知。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没想过持有一只股票至少十年以上,那么还是不要考虑购买这只股票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例子是对资本市场(比如股市,债市和房市)的回报和风险的关系认识幼稚。对投资不甚了解的朋友们,关于投资上来第一个问的问题大多是:回报多少?正所谓新手追回报,老鸟看风险。在这个世界上回报高的活动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去伊拉克开面馆,或者去山西挖煤。在这样的例子前很多人很容易看出这样的回报是需要通过承担极高的风险才可能获得的。但是在金融投资面前,很多人却把这条最重要的原则忘记了。 比如很多人在选择债券类基金是,首先看回报。6%的债券基金肯定比4%的好,殊不知那额外的2%可能需要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比如更长的久期(duration),更低的债券评级,或者一些外汇风险获得。 从市场有效性角度所谓的“散户思维”,其实不仅局限于股市中的股民。我们大多数人,在处理自己或家庭的资产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谓“散户思维”的影响。
第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没有时间概念。在自己想去做投资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把想买的股票买好,一分钟都等不得。股票买好以后,恨不得隔天就涨个20%,一个月就翻个倍。
这个相同的投资者,对于股票的持有,却朝三暮四,犹如猴子的屁股-坐不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不超过三年。
这个毛病也不是中国人独有。根据美国DALBAR机构对于美国基金投资者的定量分析,美国人持有股票或者债券基金的平均长度是三年。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每三年他们就会把自己手中的基金卖出再去买一个新的基金。在这种操作频率下的回报可想而知。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没想过持有一只股票至少十年以上,那么还是不要考虑购买这只股票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例子是对资本市场(比如股市,债市和房市)的回报和风险的关系认识幼稚。对投资不甚了解的朋友们,关于投资上来第一个问的问题大多是:回报多少?正所谓新手追回报,老鸟看风险。在这个世界上回报高的活动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去伊拉克开面馆,或者去山西挖煤。在这样的例子前很多人很容易看出这样的回报是需要通过承担极高的风险才可能获得的。但是在金融投资面前,很多人却把这条最重要的原则忘记了。
比如很多人在选择债券类基金是,首先看回报。6%的债券基金肯定比4%的好,殊不知那额外的2%可能需要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比如更长的久期(duration),更低的债券评级,或者一些外汇风险获得。
从市场有效性角度来说,你投资一个4%的低风险债券组合,或者一个6%的高风险债券组合,你并没有占得任何便宜。风险低,所以回报低;回报高,需要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获得。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考虑的首要问题应该是我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而不是我想得到多少的回报。
第三个例子是对回报的期望不切实际。每个人都想获得高额回报,越高越好,没有上限,这是普遍的大众心理。但是很少人会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获得高额回报最可能的途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不少人会诉诸于彩票,或者创业,或者股票,或者期货,或者投资其他基金经理,等等。很遗憾的,这些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事实上,一个人获得高额回报的最实际的途径,就是出卖自己的专长,获得和自己专长匹配的收入(比如工资)并且把多余的收入存下来。
美国有本畅销书叫《隔壁家的百万富翁》。在书中作者研究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得出了和上述说法相似的结论。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那你听我慢慢道来。
术业有专攻。在一个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内,每个人各司其职,并且和别人(比如你为其他人理个发或者修个电器)或者机构(比如你为某公司/学校/政府进行打工)进行交换获得自己的回报。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或者对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劳动的回报,最实际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然后提高自己的单位小时价格。
炒股也是一个专业。广大股民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但是指望他们都有高超的炒股技术并从中获利,就像要求每个人都有梅西那样的球技一样毫不现实。大家回到自己专注的行业里想一想,如果有一个对你行业一窍不通的哥们,没学啥技能,没看什么书,上来就说要跟你在你的行业里分一杯羹,甚至获得比你更高的报酬,完全无视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刻苦学习深耕细耘了过去那么多年,你会怎么想?是不是有种想骂人的感觉?
可是搞笑的是,大多数人对股市的看法不同。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即使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学习提高,也有本事获得比其他人更好的回报。当然在行为学上有个术语叫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专门描述这样的心理弱点。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会受过度自信的影响。
比如我在这里问,你觉得自己的选股能力如何?
A。超过平均水平
B。低于平均水平
大部分人会选择A。几乎没人会选择B,即使我们都知道有一半人属于B。
回到主题,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超过常人的知识储备,钻研精神和日以继夜的不断训练,要想获得比整个市场(即其他人)更好的回报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是更多人不理解的一个更深的道理是:没人逼你一定要获得比别人更好的回报。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市场平均回报(比如上证180指数回报),这才是最实际的期望。从个人竞争优势来讲,你如果真的想致富,更靠谱的方法是钻研自己擅长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价值。比如医生就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学知识,教师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计就努力考出自己的专业准证并且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等等等等。
有一些朋友可能会说,伍治坚你是谁啊?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所以让我在这里援引几位更为知名的聪明人说过的话来结束我这篇文章吧。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 散户是不可能战胜市场的。这种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
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Harry Markowitz: 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回报,却厌恶风险。(殊不知这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来说,你投资一个4%的低风险债券组合,或者一个6%的高风险债券组合,你并没有占得任何便宜。风险低,所以回报低;回报高,需要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获得。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考虑的首要问题应该是我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而不是我想得到多少的回报。 第三个例子是对回报的期望不切实际。每个人都想获得高额回报,越高越好,没有上限,这是普遍的大众心理。但是很少人会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获得高额回报最可能的途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不少人会诉诸于彩票,或者创业,或者股票,或者期货,或者投资其他基金经理,等等。很遗憾的,这些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事实上,一个人获得高额回报的最实际的途径,就是出卖自己的专长,获得和自己专长匹配的收入(比如工资)并且把多余的收入存下来。 美国有本畅销书叫《隔壁家的百万富翁》。在书中作者研究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得出了和上述说法相似的结论。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那你听我慢慢道来。 术业有专攻。在一个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内,每个人各司其职,并且和别人(比如你为其他人理个发或者修个电器)或者机构(比如你为某公司/学校/政府进行打工)进行交换获得自己的回报。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或者对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劳动的回报,最实际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然后提高自己的单位小时价格。 炒股也是一个专业。广大股民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但是指望他们都有高超的炒股技术并从中获利,就像要求每个人都有梅西那样的球技一样毫不现实。大家回到自己专注的行业里想一想,如果有一个对你行业一窍不通的哥们,没学啥技能,没看什么书,上来就说要跟你在你的行业里分一杯羹,甚至获得比你更高的报酬,完全无视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刻苦学习深耕细耘了过去那么多年,你会怎么想?是不是有种想骂人的感觉? 可是搞笑的是,大多数人对股市的看法不同。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即使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学习提高,也有本事获得比其他人更好的回报。当然在行为学上有个术语叫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专门描述这样的心理弱点。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会受过度自信的影响。 比如我在这里问,你觉得自己的选股能力如何? A。超过平均水平 B。低于平均水平 大部分人会选择A。几乎没人会选择B,即使我们都知道有一半人属于B。 回到主题,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超过常人的知识储备,钻研精神和日以继夜的不断训练,要想获得比整个市场(即其他人)更好的回报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是更多人不理解的一个更深的道理是:没人逼你一定要获得比别人更好的回报。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市场平均回报(比如上证180指数回报),这才是最实际的期望。从个人竞争优势来讲,你如果真的想致富,更靠谱的方法是钻研自己擅长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价值。比如医生就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学知识,教师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计就努力考出自己的专业准证并且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等等等等。 有一些朋友可能会说,伍治坚你是谁啊?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所以让我在这里援引几位更为知名的聪明人说过的话来结束我这篇文章吧。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 散户是不可能战胜市场的。这种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 1990年诺贝尔奖得主Harry Markowitz: 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回报,却厌恶风险。(殊不知这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