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表示很乐意购买苹果及谷歌汽车
2016.09.15 20:49
对于任何一桩生意,没有什么比客户的反馈更加重要。从现在起,也许传统汽车制造商应该认真对待来自科技公司的冲击了。
虽然某些汽车制造商一直认为苹果、谷歌这类的科技公司不足为惧,但一项新的市场调查表明,汽车制造商们应该严肃对待那些进入汽车市场的科技公司所带来的威胁,因为消费者们对他们生产的汽车很买账。
TECHnalysis调查:约1/3的受访者表示会认真考虑购买一辆苹果/Google汽车
最近,美国市场调研机构TECHnalysis Research抽取了1000名拥有汽车并打算在未来两年内再购买一辆新车的美国消费者进行调查。调查期间,研究者向受访者询问了包括汽车品牌、功能和技术在内的诸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重点关注了消费者对购买苹果、Google或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所售车辆的潜在兴趣。
实际上,这个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假设,因为这些公司都还没有正式宣布生产或销售自己的汽车(或无人驾驶汽车)。而且他们有可能永远都不会以自己的品牌为名来制造汽车。但是,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只要他们卖,消费者就会买。
事实上,在TECHnalysis的调查中,有一半受访者表示会适当考虑购买科技公司生产的汽车。特别是苹果和Google的汽车,约1/3的受访者表示会认真考虑是否购买。值得注意的是,有另外 1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肯定会购买一辆这些公司生产的汽车(下图)。
当然,在没有实体车、真实功能以及实实在在的价格可供考虑的情况下,这样的购买意向多少有些虚假和笼统。但如此出人意料的调查结果却应该对传统汽车制造商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下面的图表就显示了有关科技公司汽车潜在购买意向的用户回答情况。
(第一栏:明确会买的用户;第二栏:认真考虑购买的用户;第三栏:适当考虑购买的用户;第四栏:会考虑,但是不一定买;第五栏:不会考虑购买)
Google汽车 VS 苹果汽车,谁更受欢迎?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调查结果则是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尽管大量的投资动向和相关新闻都暗示了苹果制造汽车iCar的可能性,但大多数消费者却表示对Google汽车更感兴趣。
如果对比两个品牌的用户潜在购买力,对Google汽车与苹果汽车有一定兴趣的受访者分别占到总数的59%和52%,而表示会认真考虑购买Google汽车与苹果汽车的受访者则分别占33%和28%。
即使从年龄和性别的角度来看,除18~24岁女性与55~64岁女性这两个年龄组之外,Google汽车的人气也更高。
我们很难确定为什么消费者更喜欢Google汽车,但“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路测“”这个事实很可能是一大因素。而相比之下,功能完备的苹果原型车可能还没问世,即使真的存在这样一辆原型车,按照苹果公司的“神秘文化策略”,它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公众视野。
除此之外,人们对Google汽车的偏爱还可能与价格预期有关。如果以两家公司的其他产品作为参考,很多人认为苹果汽车的成本可能比Google汽车更高。从平均水平来看,受访者们对下一辆车的预期价格约为3.11万美元。这相当于约一半受访者的平均家庭收入,接近一般美国汽车的购买价格。在这一点上,Google汽车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然而,在那些明确表示将购买某一特定科技公司汽车的受访者中,苹果以12%对11%的微弱优势战胜了Google。这很可能反映了男性和女性苹果粉丝群的规模(这些人通常是苹果公司的铁杆粉丝,而且会购买几乎任何带有苹果标志的商品)。
iOS用户与Andtoid用户的购车意向
另外,TECHnalysis对数据进行分析后也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人们对科技品牌汽车,尤其是对苹果汽车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接近1/4(2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苹果汽车没有任何兴趣;但同时,有18%的人表示他们对Google汽车不感兴趣。
毫无疑问,iPhone手机用户会对苹果汽车更感兴趣(有69%的iPhone用户表示至少会适当考虑一下),而对苹果汽车感兴趣的Android手机用户不到45%。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仅从手机用户对Google汽车的购买欲望来看,iPhone手机用户竟然比Android手机用户更想拥有一辆Google汽车。有63%的iPhone手机用户表示会适当考虑购买一辆Google汽车,而只有60%的Android设备用户抱有同样的想法。
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iOS设备用户的平均收入更高一些。调查显示,iOS设备用户的平均收入为7.19万美元,而Android设备用户的平均收入则为5.77万美元。拥有较高收入的用户可能更倾向于考虑更昂贵的半自动汽车或全自动汽车(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iPhone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以科技为中心的产品)。
总而言之,这项调查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消费者对购买(或者至少认真考虑购买)科技公司汽车的兴趣是切实存在的。如果苹果、Google或其他科技公司最终进入汽车市场,那些被释放的购买欲望可能会像我们所预计的那样,将对汽车行业造成巨大影响。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