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时空逻辑

2015.11.21 01:31 城镇化概念股

去年12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中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和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胡焕庸线是1935年胡焕庸先生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文章中首次提出的“黑河(爱珲)-腾冲线”,这条线以东居住的人口多,以西居住的人口少。根据2000年“五普”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8%,人口占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56.2%,人口占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仍为94∶6,基本特征仍然维持。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这一问题透露出两层含义:一是西部地区需要城镇化和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受自然条件制约,实现难度大,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镇化道路的逻辑,才能解答如何实现逻辑自洽。

一直以来,中国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都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统筹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实施经济特区战略、沿海开放战略,城镇化空间布局、对外开放格局、工业化布局相互促进,有机协调,取得了良好开端。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镇化的时空逻辑和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一个理论”、“一个目标”和“两大战略”。

“一个理论”即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在工业化、区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上存在的阶段性差距,东部地区在发展条件上的优势地位,为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集中最优质的资源和力量来发展现代化,这就是非均衡理论实践的初始。

“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决议第一次提出“全面小康”的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民意的6点新要求,即: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两个“倍增”,进入创新型国家,促进四化同步,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增强。

“两大战略”其一,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前35年实现了前两步,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其二,是区域发展中的“两个大局”战略部署: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共同富裕”构想: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逻辑设计,是从中国独特的地理格局、经济社会基础和对外开放格局出发的深入思考,也是对建国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做出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城镇化规律的一种纠偏。

(1)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以特区和东南沿海为先行、继而沿海与内陆地区跟进的梯度开发局面;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形成全域推进格局,思路非常清晰,当初“两个大局”的设计也得到稳步推进。

(2)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了以东南沿海城镇密集带(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城镇群),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等北方沿海经济区,以及武汉、沈阳、郑州、太原、西安、成都、重庆等一批内陆大都市区为骨干,以国家干线公路、铁路串联起来的,由各级城镇构成的城镇发展轴为纽带的人口和产业聚集格局。

这种时空逻辑设计,开启了大规模的异地城镇化模式,经过实践检验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中国独特的地理格局的,它使中国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 释放出大量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助力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摆脱贫困获得发展;

3) 缓解了广大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压力,缓解了西部生态敏感脆弱地区的保护压力,许多地区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像陕北、甘肃、青海等地的荒山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体来说,当时的决策从时间上看,照顾到东、西部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和历史欠账不同,选择东部先行容易获得成功。从空间上来讲,一是对外开放的区位不一样,东南沿海据守港澳台,拥有沿海港口资源,对外搞活经济、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优势明显;二是地理资源条件不一样,更适合人居和产业集聚,所以采取先东后西、东部人口和城镇高密度发展的一种梯度战略。但是,当东部地区已经实现了率先发展,当年的时空次序需要往下轮转的时候,这种逻辑又如何自洽?如果不能有效破解一直存在的障碍,又如何实现当初“共同富裕”的承诺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决心?这恐怕就是引起总理发问的原因。

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从快速增长进入到较快速增长阶段的拐点。但是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推进出现了明显的瓶颈。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努力,已经形成的“孔雀东南飞”局面、异地城镇化构想几乎获得圆满成功,却由于政策体制设计的滞后,而无法把这些异地城镇化的人口固定下来。这些人口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和城市的福利,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回流,而西部农村问题也迟迟没有解决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不断回落,外出则以本省市为主,西部地区吸纳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更大。

城乡二元制度隔离的改革政策滞后、与城镇化时空逻辑不合拍,导致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在东部地区城市扎根,也难以全身而退回归农村;加上全球经济形势对沿海地区的冲击、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等,于是产生大量中西部人口回流。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布局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改善,吸引众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此外,农村政策的改善也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务农。

外出人口回流、选择就近就业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维系社会关系,带回致富信息、资金和技术;但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则会给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城镇和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带来更多新的挑战,加剧人地矛盾,造成更复杂的发展和保护压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可开发土地和环境容量限制,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更多的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智力资源、创新模式和充足的资本,而无法仿效东部地区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总量”累积的传统路径,因为西部地区没有这个“本钱”。

要制定好西部地区城镇化、现代化、奔小康路径,首先必须对西部地区的情况有深刻的认识。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共性:

(1)西部是我国的对外开放门户和国家安全堡垒;(2)是祖国的蓄水池和生态屏,中东部地区生存发展的源泉;(3)各类资源丰富,文化多元璀璨,利用程度低;(4)生态极其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力发展滞后;(5)高山峡谷或盆地地形,城镇用地普遍狭促,坪坝耕地宝贵,人地矛盾极其紧张;(6)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作频繁,救援困难。

(1)国家战略对区域重构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区域规划布局的深入推进,将大大提高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进而提升对内对外互联互通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迎来新的浪潮。国家战略布局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的,是必须的;但也不可否认,其对一个地区的生态格局和城镇格局也必然要产生强烈的影响。

(2)全球信息网络和国家快速交通网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城乡发展平台更加均等化,城镇等级更加扁平化,城镇加速扩张势头明显。

(4)国家消费结构转型,居民对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服务等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对西部地区拥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多元文化等旅游资源的需求将日益高涨。

在重大机遇面前,西部地区应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小康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应该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一是互联互通的网络化。依托互联网、快速交通网、国际贸易平台、开放度高的大都市区,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外向度。二是提高市场化水平。要转变观念,真正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做好服务。三是社会包容度。发挥西部地区民族融合、社会兼容的优良传统,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创业、就业,带动创新发展。

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结合现代市场需求,设计研发新产品。鼓励结合本地自然条件的小微企业发展,不能盲目迷恋大项目。提高对战略性资源、本地能源开发的管控能力,避免污染和破坏。积极发展生态、自然风光、文化旅游,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结合国际大通道、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会议会展、跨境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有条件的地区,承担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功能,如国防军工、电子信息、新型能源产业,以及出口加工等,对传统三线企业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

世界各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当城镇化水平突破50%之后,会有不同的结局:一种是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均收入快速提高;另一种是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人均收入长期徘徊不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我国要摆脱后一种局面,就必须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否则即使城镇化率数字上升,也无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结论在西部地区尤其适用。从根本上讲,西部地区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更加有限,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态修复更加艰难,产业集聚总量会更小,必然要走地均产出高效化、人均产出高效化的道路,没有别的选择。

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只是树几个典型和样板,应该加大教育、培训和帮扶力度,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和自主就业、创业能力,自主选择适销对路产品以及对接市场能力,从而提高农村自我造血能力。要深入研究多途径城镇化道路,以多种形式带动农村、农民致富,藏富于民。避免一些平原地区大企业入主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导致的企业致富、农民出局的结果。

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城市。本着尊重自然环境、有利产业集聚、方便居民生活、节约建设成本、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首先,要画定生态绿线、河流蓝线、自然灾害红线、文化保护紫线。关键的是根据西部地区各类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区的特点,构建低碳、高效的城市结构。

西部地区大部分城镇沿河谷走廊发展,非常适合以公共交通走廊建设为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这就要求城镇在更大尺度上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形式,通过公交走廊的设计,形成组团串珠式结构,引领人们出行理念和习惯,转变平原和东部沿海城市以小汽车为主导、圈层式扩张的模式。

加强对低丘缓坡地用于城镇和农村建设的研究,给行洪通道、滩涂湿地、动物栖息地、高效农田留下宝贵空间。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早就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值得现代人去学习。

要注重研发本地化绿色营造技术,避免“唯高技论”和更多地引进高成本国外技术。应大力推进西部科研学术机构、科技企业发展,从“土办法”、“老手艺”中汲取灵感,研发推广本地化生态适用技术,避免唯技术、商业化、难推广的“高科技崇拜”。

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命题。中东部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已经破坏了大量历史遗存、乡土风情,造成千城一面、万楼一面。广大西部地区多民族共融,自然风光独特,历史遗存众多,民风民俗淳朴,而且由于干旱少雨,相较发达地区来讲传统建筑和文化保存得更多一些,特色也更加鲜明。在已经到来的快速发展中,应该吸取先发地区的教训,加大保护力度,更好地服务于传承华夏文明的需要。

首先,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仍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异地城镇化战略,不应让已经形成的“孔雀东南飞”再往回飞,这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文化保护等都是巨大的压力。

其次,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理念上,一定要吸取先发地区教训,转变发展方式,避免生态灾难,要避免把东部平原地区解决问题的方式照搬到西部地区。

第三,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城镇和人口聚集形态。根据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特色,以及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灵活布局城镇体系和空间形态,创新空间组织模式。“城镇群”只能作为少数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空间组织形态,而不宜作为普适性规律在西部地区遍地推广。

第四,加大对自然、文化资源统筹管理力度。很多专家呼吁设立“国家公园”制度,在此本人也再次呼吁,将众多部门管辖的,边界交织、事权重叠、责权不清的各类自然景观保护区进行整合,创建“国家公园”,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定、统一管理、投资保护和建设,真正保护和利用好国家战略资源并向全体公众开放。要避免战略资源被贱卖,成为少数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画地为牢、坐地生财的工具。

第五,制定“精准化”城镇化政策和标准。一是在产业发展、扶贫资金和项目、支持政策上,制定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坚决杜绝重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进入;二是在城市规划、建设、技术等方面,制定更加符合西部地区的差异化技术标准体系。

西部地区是落后的,但也是重要的。它之于全国的国土安全、生态安全、战略资源、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如果不能很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并直接影响到东部地区的生态、资源供给和稳定,进而造成更大的灾难。同时,西部地区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发展机遇也到来了,如果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将难以面对当地群众的期待,也无法实现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政府的承诺。因此,西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项目选择的过程中,应按照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强调模式创新和转型发展,拒绝瞎折腾。

(作者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城镇化概念股:海螺水泥、金洲管道、伟星新材、尚荣医疗、铁汉生态、桑德环境、东方园林、渝开发、津滨发展、延华智能、达实智能、达刚路机、普邦园林、碧水源、云南城投。

城镇化概念股

那么问题来了:最值得配置的城镇化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请进入国内首个免费的非公开主题投资交流社区概念股论坛参与讨论!

0 0 0

The art of Value Investing .

我要投稿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 more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
暂无相关概念股
暂无相关概念股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