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模型再探
2015.10.22 11:37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宏观模型中如何模拟经济主体的预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执不下。适应性预期是基于过去的数据,而理性预期则是基于人们掌握的所有信息中、取变量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期望值。理性预期模型一直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用来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工具。最近,Lars Syll对Simon Wren-Lewis维护理性预期的立场所作出的批评又在“主流”和“异端”经济学家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信息的重要性:过去vs. 现在
Lars Syll表示,理性预期只适用于虚构的、符合平稳随机过程的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和不确定的:结构性变革时有发生,事物随时空而改变。事件的发生并不符合时间轴上稳定的概率分布。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主体很有可能做出系统性的非理性行为。
Simon Wren-Lewis则表示,我们可以在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中做出选择。而适应性预期的问题在于,预期的形成只基于过去的经验,而不考虑现在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由于决策的做出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适应性预期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
Robert Waldmann则表示在为发达工业化经济体建模时,显然用适应性预期更好。在美国,大多数经济主体是无视经济学家和媒体的言论的。由于他们认为过去资产价格上涨因此未来会上涨,非理性的投机泡沫就会出现。这是符合历史数据的(但是理性预期理论也符合数据,因此这是个不能被证伪的命题)。
在早前的文章中,David Levine写道,他不认为经济学中有可以替代理性预期的理论(尽管理性预期也很难预测危机的发生)。这是因为除了理性预期之外,对于基于其他任何一种预期的理论,一旦人们依此行动,结果就会发生偏误(这也是卢卡斯批判的核心)。
模型的简化
Simon Wren-Lewis表示,虽然理性预期的假设看似有些强,但是这与其他命题的假设是相通的:公司可能并不知道其产品的真实需求曲线,但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上计算出的价格比基于经验的固定加成的价格要更加可靠。所以对经济主体的预期是基于现有所有相关信息的假设是合理的。否则整个宏观分析预测行业为什么会存在呢?
Mark Thoma对理性预期则是持有更加审慎的看法。一方面,如果人们的预期中不考虑新信息、只看过去的话,是非常愚蠢的。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可能透彻地理解所有政策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理性预期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就好像物理学中假设绝对真空的存在),在一些简单博弈和金融市场中可能存在;但是要推而广之的话还是可能出现谬误。
Nick Rowe则表示,现实中人们是会凭经验做出决策的,只要经验多数时候正确就行。比如金本位时代,零通胀的经验就是理性的;在通胀目标为2%的时候,2%的预期就是理性的。问题是出现在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
预期和数据
Robert Waldmann指出,密歇根通胀预期调查显示,通胀预期与目前的CPI密切相关——除了发生大的外部冲击(如石油价格突变)以外。近些年,调查中的通胀预期持续高于实际通胀。这并不符合理性预期,倒更像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期形态。
Chris Dillow指出,数据显示,预期通胀和感知到的通胀高度相关。尽管这与理性预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但是这也符合经验:预期通胀在目前水平,但是如果通胀高于正常水平就下调预期,反之亦然。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以上不成立:如衰退期,通胀预期就比经验值要低。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正常情况下,通胀预期是基于过去经验,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犯错的成本增加,人们会采用更加复杂的预期方法。
申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或转载,在概念股网 http://www.gainiangu.com/ 上发表,为其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决策请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